“课程思政”教学案例(二)|《中国农村社会学》案例(二)

点击数:15 更新时间:2021-10-12

学院:十大网投平台信誉排行榜最新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课程名称:农村社会学

主讲教师:曾媛媛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职称:助教

章节:第二章第二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学时:1学时


一、教学目标

(一)知识目标

掌握农村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,乡村建设运动的背景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、评价。

(二)能力目标

通过中国农村社会学者开展的社会调研学习,引发思考,扩展思维,增强学生实际发现问题、分析问题的能力。

(三)德育目标

以乡村建设运动为契机,引导学生关注“三农”,提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、乡村振兴的理解,并学习梁漱溟、晏阳初等知识分子投身运动的爱国精神。

二、学情分析

教授对象为专业三年级学生,该群体通过前两年的学习,已对专业有初步认识,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组织问题思考与讨论,以此来撬动新知识的习得与理解深化,这一过程能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,加强新知识的记忆,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与特点。

但是本章的主要内容为中外农村社会学历史发展历程知识,部分学生会觉得相对枯燥,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,注重创设问题情境,吸引学生的注意力,激发学生的兴趣,并同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。

最后,授课对象具有创新性强、但总结与归纳能力弱的特点,针对此种情况,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搭建团队讨论平台,发挥合作优势,以此达到对问题相对综合、系统、全面的认识。

三、教学内容

(一)课程内容

1.农村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

2.中国学者展开的早期农村调查

3.乡村建设运动

(二)教学重、难点

1.重点:乡村建设运动的背景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;早期社会学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学习。

2.难点:乡村建设运动的评价。

(三)课程思政融合点

教学内容

教师活动

课程思政融合点

农村社会学传入中国途径。

介绍中国留学生在欧美国家学习社会学,获得学位后归国从事中国农村社会学教学与研究。

激发学生爱国精神,并引导其树立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,形成正确的就业观。

中国学者展开的早期农村社会调查。

讲授李景汉、杨开道的调查、成果及其影响。

培养学生关注“三农”的社会责任感,促使其反思并进行理论创新

 

乡村建设运动。

讲授乡村建设运动的背景、代表人物及其实践。

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怀,激励学生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,做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。

四、教学方法

讲授法,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对于知识的理解特点,运用大量的实例,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。

故事导入法,从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生活事件出发,吸引学生注意力,为后续新知识授课奠定基础。

小组讨论法,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,培养学生自主探究、团队合作的能力,在学生讨论后进行归纳总结,帮助学生全面、系统理解问题。

案例分析法,树典型案例,通过分析案例中呈现的知识要点、思政要点,达成课程目标。

五、教学设计

(一)讲授农村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(10分钟)

1.提问回顾农村社会学的起源,引出农村社会学传入中国的两种途径。

2.介绍中国留学生(费孝通)在欧美国家学习社会学,获得学位后归国从事中国农村社会学教学与研究,引导学生树立报效祖国、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就业观。

(二)讲授中国学者展开的早期农村社会调查(10分钟)

1.讲授李景汉的河北定县调查;杨开道清河镇的社会调查。

2.激励学生学习李景汉、杨开道实事求是的调研精神,培养其专业认同感,关注“三农”。

 

(三)讲授乡村建设运动(20分钟)

1.介绍乡村建设运动的性质、代表人物:梁漱溟、晏阳初。

2.讲授乡村建设运动的背景及其实践,启发学生学习知识分子放弃优越生活,投身乡村建设的精神。

3.小组讨论:乡村建设运动的评价,教师总结归纳。在这过程中,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,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。

(四)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(5分钟)

1.总结课程的重点、难点,帮助同学加深记忆。

2.布置作业:搜集资料谈谈新时代你最敬佩的扎根乡村的人物是谁。

图文来源//曾媛媛


XML 地图